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

2017年10月文史生活札記

「歌有歷史,歷史有歌;歌有記憶,記憶有歌。」我留下此話,乃因自己喜歡歌,愛唱歌,甚而好「講歌」,也愛「寫歌」。
我出版了好幾本台灣歌謠專書,頗獲好評,內容不少為學界論文所引用。
我詮釋自己母語的歌謠,是從古早人留下的這句俗諺出發;「欲知世情的代誌,著愛聽人唸歌詩」。
本月份在老家「大稻埕千秋街店屋」的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」,舉辦台灣歌謠三場講座,參加人數超出預期,我的「論述」,能得共鳴,足以堪慰。
「台灣歌謠思想起」、「台灣歌謠望春風」、「台灣歌謠補破網」,是三場講座主題,我想如果能將每一場講座,予以錄音轉化文字補述,應該可以出版「台灣歌謠傳」的三本著作,可惜三場講座都沒有錄音。
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在大龍峒孔廟六藝廣場舉辦「大同區進行曲音樂會」,也在迪化街做了小型的「音樂展」,兩個李臨秋與鄧雨賢簡介的看板,文字淺薄,顯見主辦單位對三0年代歌曲,認知有限;我對局長說:「辦這種音樂會活動,為什麼不從歷史、地緣去做著墨?」簡局長不知今年是望春風八十五周年,更不知李臨秋是大龍國小畢業生。鄧雨賢也曾從日新國小轉職到大龍國小任教。觀傳局解釋辦此音樂活動,是促銷大稻埕旅遊觀光;一場廟會式的演唱會,所選的「老歌」都以六0、七0年代的大和味、西洋風作品為主,令人遺憾!
從歌追尋記憶,由歌緬懷歷史;我切盼不論大官員,或是小市民都能夠唱歌、聽歌之餘,也能「讀歌」!


201710月文史日誌
一日 大稻埕逍遙遊第四七九期,報名者有二十人,算是較低的人數,都為首次參加,不過十一月份已經額滿,超過八十人要陪我走讀。

觀傳局將舉辦「畫中台北大稻埕少年郭雪湖特展」,午後,策展單位將期末報告交由我審稿。

二日 迪化二0七博物館舉辦志工培訓,午後,我被安排以「火柴盒的城市記憶」為題,講一個半小時課,以配合我提供展品所做火柴盒特展。

三日 文化局藝術發展科科長邀我參加「2017台北白畫之夜」,這項「好呀!大家都不要睡」是屬於年輕人活動,我這個老人家,怎會有興趣?

四日 中秋,返老家。巧遇李臨秋第五媳婦,向我訴說李臨秋故居近況,漏水、壁癌嚴重的市定古蹟,落此狀況,有違「望春風」、「四季紅」、「補破網」等作品作詞人的「迷人」之處。

六日 猛鴉設計工作室歸還「世界運動郵票」,數量頗大,裝了一整箱,安置何處?成了我煩惱問題。

八日 台中行。午後,去民生路、向上一路,參觀特色商店,再逛審計新村三六八新創園區,很驚奇這些文創青年投入的事業,如此「輕、薄、短、小」,是信心而為?還是僅懷著「趕集」的心情?畢竟,擺著整天攤位,想賺一千元都很難的。

十日 花博公園農民市集,有埔里販售金線蓮,建議售價2,280元,實際售價是1,000元,主人稱與我是舊識,是我的讀友所以只賣我500元,「盛情」難卻,只好買了。

十一日 欣傳媒公司出版的雜誌,於迪化207博物館訪問我收集火柴盒的經驗與心得,希望這篇專訪可以寫出我的表達。

十二日 觀傳局探索館舉辦「畫中台北大稻埕少年郭雪湖特展」,我以「策展顧問」名義出席,開幕式中見到不少藝壇朋友。

十三日 文化局召開「迪化二0七博物館認定基準檢核審查」,與會委員都表支持;我以其經營模式「小而美」,而且志工訓練辦得較各機構有特色等理由做意見陳述。

十四日 新芳春茶行舉辦「追尋大稻埕茶香歲月」,大雨中,我導覽全程,有三人報名參加明天我舉辦的講座。

十五日 文獻館舉辦「史蹟趴趴GO活動,早上由我以「名人帶路」頭銜,帶三十餘人走讀「大稻埕古蹟路線」,數人表示願留在午後參加我的講座。

午後,1400~1600大稻埕千秋街店屋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」,安排台灣歌謠系列講座,我的第一場講座是「台灣歌謠思想起」,講述我的學歌心路歷史與民謠的傳承故事,參加人數,比預期還多。



10/152122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」安排台灣歌謠系列3場講座

十六日 大稻埕戲苑特展室更新內容,規劃初稿,我提供一些修正意見。

愛樂電台1700~1830專訪我,節目的名稱是「大大的必修課」,主持人高劭宜聚焦於「大稻埕的人文故事」做為對談主題。

十七日 大稻埕教會松年大學邀我主講「台北市前世今生」,這已是第三度了。

十九日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寄贈張炎憲全集>,全套九冊,我收到的是限定本500套的編號255號。全集的專書著作目錄報系出版的台灣近代名人誌五冊,漏了李筱峰與我也是主編的一員。

二十日 NEWS98全民廣播電台「超級玩樂大帝國」節目主持人姚舜專訪,主題是「收集火柴盒的樂趣」,錄音前,他對助理說:「火柴盒可以談一個小時嗎?」每段十二分鐘,共分四段的訪問,完成後,姚舜說:「意猶未盡。」

二十一日 莊協發港町文史港町古蹟活化第二場講座,以「台灣歌謠望春風」為題,參加人數二十來位,我在二個鐘頭講述中,遺漏了不少「該說沒說」的故事,有些懊惱。

二十二日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第三場講座,我以「台灣歌謠補破網」為題,當然對戰後流行歌曲,多所批評;第三場仍有三十餘人參加,這三場講座算是成功的。

二十三日 台北教育大學研究生以「大稻埕南北貨興衰史」為題,對我做一個鐘頭專訪,期待這篇碩士論文能有「獨特」觀點。

二十四日 「文藝雅集」在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,每年的重陽聚會,始有機會見了多位南部前來參加的文友。

二十六日 文獻館「台北市古物文化資產價值研析暨專書出版」評審,進行順利。

二十七日 今天有三個行程,早上古亭教會松年大學開講「生活記憶」,學員多有共鳴。午後,趕往台灣戲曲中心參加「民歌採集50年特展」記者會,隨後在台灣音樂中心展覽館參觀當年的史料,勾起了與李哲洋交往歲月的回憶。晚間,中山堂欣賞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赴美演出前在台灣的一場精彩表演。

二十九日 台北光點舉辦「大稻埕新文化行」,行程終點是「迪化二0七博物館」,二十五名額,全數到齊,以年輕人為多。有對夫婦稱是我書迷,還拿了一本老版本台北老街請我簽名,很興奮說:終於看到「本尊」了。

三十日 文獻館一0六年度史料文物蒐藏審議,工作一整天,花費了八個半鐘頭。


三十一日 新版台北老街一版二刷,這個好消息竟然是在逛書局始知道,時報出版沒有告知再版訊息,不知是否作者不必知道?我留在時報出版的圖片檔,他們轉在其他人著作使用也不知會,難道編輯與作者,難以溝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