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2016年9月文史生活札誌

我常以「今之古人」自居,不以「時代落伍軍」為恥,實為「好古」成痴。
「好古」在不是耽樂「守舊」,而是不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文明,和一日數變的價值觀感,總覺得新事物會鯨吞蠶食傳統文化。
屏棄老舊,接納新鮮,忍受紛亂的現象,是時尚也好,是潮流也罷,反正如果以趕上「時代」,才算正道,這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觀念嗎?
我會被視為好像非這個時代的人,不是無因,我不懂名牌、我不解流行,我更不會趨炎附勢,以致常有與人談不上「話題」之感。
何況,年輕人新創的用詞,我一無所知,網路時興的語彙,我也一知半解;活在當下,當然和人有代溝,同人有隔閡。這或許是我沒有「人緣」的因果吧!
我行我素,做自己本分,不逾越常規,不違背常理,做我自己,不管他人觀感,我思故我在!不是嗎?




一日 迪化街「URS127錄影;以一個半小時談「我的六0年代」與「我所收藏的60年代文物解讀」。

二日 文獻館舉行「古物審議委員會」第一屆第一次會議;審查民間送審文物,一批為原住民文物,一批為現代畫作;我對將現代畫作列為「一般古物」,頗有意見,一來非「代表作」,二來年代不久遠,且有八0年代作品,甚而為素描,我的異議,並不為多數委員認同。

三日 「天水51埕」邀請參加「台北圓環心未來」座談,主辦單位雖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,但顯然只是經費贊助而已。
3日受邀參加台北圓環心未來座談會



四日 大稻埕逍遙遊,雖然已過「五窮六絕,七零八落」的文化枯乾期和盛暑之季,但參加人員僅有十一人,令我感謝是一位遠從台南搭高鐵專程參加的社會人士,她說午後即回程,直說「不虛此行」。

七日 純粹文創藝術公司策展「在地人說在地事」展覽,邀我擔任文史顧問。

八日 前文化部政務次長陳永豐來電,聊談威廉惠勒導演「聖保羅砲艇」,這部好萊塢第一次來台取景拍攝的電影,以迪化街灌充上海街景,我目睹當時場景,男主角史蒂夫麥昆被丟蕃茄,滿身紅汁鏡頭,歷歷在目。

九日 松山文創園區舉辦「瑰麗嶺南—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」展覽,參加開幕式。

十日 中正紀念堂審<青春時光,希望時代—復古時代劇>腳本,我共寫了十餘點修正與補充意見,一張A4紙的正反面都寫滿了。

晚,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觀賞「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」演出,節目多元,多采精緻。

十一日 迪化街265舉辦「大稻埕歌謠探勘」,有十一位音樂系相關人士參加,主辦人為連續劇「純純」製作人。

基隆文化中心演劇廳欣賞「舊情綿綿—葉俊麟紀念音樂會」,入場券為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所贈。中場休息時,策劃演出的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衛特向我致意。

十三日 文獻館檢視一批民眾捐贈的火柴盒煙盒等物;這批有二十幾年的老東西,可惜收藏者不知如何保存,都將其拆解,貼黏在白報紙上。

十四日 國際崇她社台北欽社於美麗信酒店舉行例會,邀我演講「台灣歌謠與大稻埕」,社員以專業經理人員為多,有律師、會計師、建築師、企業家等菁英女性。
 
14日於崇她社台北欽社主講台灣歌謠與大稻埕

十七日 民視「異言堂」播出北門忠孝橋高架橋拆除紀錄片,影片中我的一段談話應是由Discover錄製所擷取的片段。

十八日 法鼓山信眾有十一人邀我帶走讀大稻埕,有位是中華郵政公司首任董事長,他是這群讀書會的會長。

文經社吳榮斌晚來電,告知他結束出版事業後,去加拿大探親,溫哥華台僑知他是<台灣第一>的出版商,大表好感,並邀他演講,他說:「三十幾年前,出版我的這本著作,與有榮焉!」

二十日 台南市文化局召開「台南市歷史名人紀念第二次審議會議」,建議名人故居探訪進行建物拍照存證,也應將名人的肖像(遺照)翻拍,以免日後影像「有屋無人」之憾,這項建議,獲得採納。

台南之行,去了孔廟、文學館、林百貨,文學館正舉辦「瀛海的巨濤—吳瀛濤捐贈展」,對這位大稻埕江山樓後人,對文學貢獻,知之更詳。

二十一日 世界郵展策覽廠商安益國際展覽公司派員來訪,諮詢以何種方式介紹台灣,讓八十餘國與會貴賓能深入淺出了解Formosa

王石鵬親人李憲章郵寄<台灣三字經>影印本。

二十二日 琴園國樂團邀我於大稻埕戲苑主講「大稻埕的三0年代流行歌」,與會人士不多,但都說「收益匪淺」。
22日琴園國樂團邀我主講大稻埕的三0年代流行歌

二十三日 基督教長老教會古亭教會松年大學講述「台灣古早的智慧」,這些與我年紀相仿的老人,因勾起記憶反映熱烈。

二十四日 台北市文獻館舉辦西門町電影院尋昔探今—「電影街懷舊之旅」,報名人數限三十人,但參加近四十人,有些老影迷還跟我補充了一些他的早年見聞。
 
24日西門町電影街懷舊之旅



二十五日 寧夏路鬍鬚張本店用晚餐,巧遇董事長張永昌,他不僅幫我買單,還送了一盒黃金粹魯,我說:「不能有吃擱有掠」。張董說:「感謝我十餘多年來對大稻埕的付出」。

二十八日 <旅人誌>來訪,墨刻出版公司十一月份將出版「大稻埕專案」,我以多面向做解讀,提醒看大稻埕不能侷限於老建築和「新文創」。

二十九日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通識教育選修課,有十幾位研究生選「台灣醫療史略」,我不備講稿,談述二十幾年前寫的書,記憶猶新,同學讚嘆不已。
三十日 大同區公所人文課長林佳慧將離職蒞新,感謝多年來對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大力支持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