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

文史生活扎誌2013年12月

「臺北學」已邁進第6屆了,我並非每一屆都參與,今年因代文化局長出席,也以「貴賓」身份講了一些話。
此屆「臺北學」,以「記憶與地景-大眾史學與臺北都會文化」為主題;我仍提到多年前所講的「身在台北市,應知台北事。」
「台北觀點」常為台灣其他地方人士所詬病,但是台北市是府城、島都和首都,歷史造就了觀點。
我為遠流出版公司策劃<台灣世紀回味>,即寫下每個人都是二十世紀「歷史見證人」這句話,彼時,真不知道「每一個人都是史家」這個觀點,已是歐美社會普遍概念。
2013年的「臺北學」,也為「台北建城130年」,敲鼓打鑼,以壯聲勢。我正撰述<城中舊事>一書,配合這個「歷史點」。
前曾以一篇「城北舊事」的文章,描繪大稻埕的前世今生,期望能夠再為「城東舊事」、「城西舊事」、「城南舊事」(是台北城而非林海音先生的北京城),留下自己所知的「台北學」。

一日 大稻埕逍遙遊第388次,參加人數近60人;三十幾位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會員揪團參加。
午後,觀賞<看見台灣>,這部影片榮獲金馬獎五十最佳紀錄片。鳥瞰台灣,始知看不見天地不容人為的破壞,讓鄉土處處傷痕,大地反撲的天災地變,導致地老天荒;不僅羞對祖先,也愧對子孫。
二日 台南市文化局召開「台南市歷史名人(實業產業類及醫療教育類)紀念審議會議」。建議重新分類和文字撰述需注意的要點。
三日 上善人文基金會製作2014月歷以「淡水河」為主題,蔣勳與我各分配六幅畫作解說,今日連同一千字前言一併交稿完畢。
參加<台灣風土>出版新書發表會;此書係陳奇祿院士於<公論報>所主編之重要台灣文史資料,台南市文化局經費贊助,深為難得,「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」怎會錯失付梓機會,感到納悶,畢竟陳奇祿是基金會董事長。
五日 <台北文獻>稿件審查,以為今年度最後一期的付梓。
參加<台北學>研習會開幕式,以「記憶與地景-大眾史學與臺北都會文化」為題,地點在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藝文中心。
18時參加台北市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第五屆第二次常務董事、常務監察人會議。
六日 台北市文獻會<典藏.奇緣>一書審查。
雅凱電腦語音公司轉交新竹縣政府感謝狀;為我提供歷史圖片協助新竹縣史館常設展「遇見.新樂園-新竹縣百年生活展」,表示謝意。
七日 九合扶輪社社友及家眷參加「大稻埕文化之旅」。
八日 參觀花博公園爭艷館「花卉裝置藝術設計大展」,經典童話區有不少主題是昨天屏東文化局卸展的「漫郵童話」的題目,不謀而合,足見童話深入人心。
十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<傳藝>雙月刊第一一0期座談會,莊芳榮、莊伯和、江武昌與我在台灣音樂館與會;座談主題:「日劇時代大稻埕的藝術、民俗娛樂生活」。
十一日 臺北城市博物館聚落諮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,討論「策訂臺北城市博物館聚落未來定位及營運方針」等題目。
十三日 接到<錦.Show台灣>樂活誌,是一本不及百頁,定價九十九元的「輕雜誌」,內有「細說大稻埕」,我是「資料來源」之一,惜內文不夠嚴謹。
十六日 「台南市歷史名人紀念審議會議」召開重新調整歸類第一期最後一次會議,以一二四人做撰寫,我以「教育、醫療類」跨組發言,建議「社會公益類」的有巴克禮、甘為霖二人,顯然單薄,可併入「學術教育類」。
十七日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第102年第1次委員會議,討論2014年台北建城130週年活動事宜。
二十日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曾偉綾等二人來訪,中心正籌備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以「思想,重慶南路」特展,呈現1950~1980年代的「重南書街」,交換意見,承中心贈送台史所文創品,對其設計之精巧,十分讚賞。
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召開第五屆第二次董事、監察人聯席會議。交出<北投寫真與物語II>研究報告書。
二十三日 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102年第2次委員會議,聽取「儒式婚禮服飾」研究報告。
二十四日 「2014臺北建城130週年活動專案規劃執行案」評審。
二十五日 國家音樂廳欣賞「郭芝苑紀念音樂會」;郭師與我往年在<音樂生活>撰寫專欄,他說:「台灣新音樂」的三位代表音樂人是:交響曲的江文也;鋼琴曲的陳泗治;歌樂曲的呂泉生。其實,郭師即「三項音樂領域集大成者」;他一再鼓勵我完成<台灣歌謠傳>,而今,我仍未達囑咐。
二十七日 「城中舊事-臺北建城130週年」專案委託編印評審。
北投公共藝術設置案「永久性作品」-北投的記憶導覽文案審查。
二十八日 2014臺北文學季由文訊雜誌社執行特展「微革命:影響台北文學季」顧問會議。
三十日 江翠國小同學三十餘人參訪大稻埕千秋街店屋,小朋友從板橋搭淡江油輪來大稻埕做校外教學。
下午四時到台北廣播電台,接受「臺北建城130年紀念系列」廣播節目錄音,共製作兩集,我再度唱「台北市民歌」,以「溫暖的陽光下,依然矗立著斑剝的古城門」來敘說台北城歷史;為2014年系列帶狀節目啟了頭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