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

2020年4月文史生活札誌

 

疫情管控,愈來愈嚴,我「打零工」機會銳減,只好「度小月」

本月份的工作,除了趕稿外,去音樂中心錄影二次。

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委託案—「台灣歌謠傳鄉情」,十萬字的文字稿,我怕延誤,那會對不起人家託付。

音樂中心開始錄製我的「台灣歌謠口述資料」,原以為自己會暢所欲言,但是還是有所「保留」。

音樂中心翁館主任問我明年是否可以將<大我歌謠與小我歌曲—日本時代歌謠>明年付梓,以符台灣文化協會一00年的紀念刊物之一。

年歲已大,視力茫茫,今年為台灣歌謠立言、出書,很可能成了我的台灣文史研究的「最後成績」,希望後人不要以為我只是台灣「音樂史」的研究者,而忽略了其他的六十餘本著作。

 

2020年3月文史生活札誌

禪說:「大死一番」,我想語意是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。」重生的意義,是值得探討「形而上」的哲學課題。

新冠病毒,全球蔓延,方興未艾的時候,令感覺到「地球村」不是理想的名詞,畢竟,各國確診的數字飆升,每個國家競相採行停航、封城、鎖國的政策,無不以「隔離」其他國家帶來病毒的侵入,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不管他人瓦上霜」,成了全球各災區的「防疫國策」。

有些政治人物,口不擇言,令人錯愕。

英國首相先前竟說可以「佛系防疫」,不阻、不防、不治,讓存活的人,產生抗體,疫情自可控制,還說:「要有跟心愛的人,說再見的心理準備。」這種鬼話!

美國總統竟說:「死亡人數能夠控制在十萬人以下,防疫就算成功。」如此不以「救一人是一人」為前提的說詞,令人不解。

「社交距離」,成了最新防疫名詞,我擔心「比鄰若天涯」的現象,是否會成真?

疫情升溫,造成百業蕭條,政府疏困政策,一談再談,能否劍及及才是重點;我不能獲得任何「救濟」,畢竟如我這樣無業遊民,政府是不會關注的;本月份我被取消了四堂課,兩場演講,收入連基本工資都沒有,應該可說是「受災戶」。

病魔罩頂,人人自危,恐懼之感,揮之不去,然而各媒體的報導、評論,又有不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詞,「免於恐懼的自由」,成了可貴的要求。

疫情期間,政府除了防堵疫情,也應該多多管制電視廣告,藥商在期間,猛打「賣藥廣告」,彷彿「台灣病夫」,彼彼是,如此「病上加病」的威脅感,令人「感冒」,所以我的意思是疫情當頭,不要再有多餘「病情、病況」廣告,淨化廣告內容,給人一些健康感吧!

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

我愛大稻埕32

我愛大稻埕,那些消失在歷史的地景,在台灣新美術運動畫家彩筆下,仍留著在記憶中鮮活不滅的倩影。

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

我愛大稻埕28

我愛大稻埕,叫賣聲、市井語、還有濃厚人情味,每一陣聲音、每一件事務,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。

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

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

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